中新网上海新闻8月17日电(马可可 莫可新 于璇 于俊)上海罗泾集装箱码头改造工程的建造者中交三航局以码头撤除的混凝土、开挖的松懈山皮土方等废料作为填充物,依据筑基填埋的承载力规范,首创针对性的填筑工艺,工程完结“零废料”,既变废为宝操控了本钱,又绿色环保,旧日的“煤黑子”码头变身“绿色大港”。
将于本年9月主体竣工的该项目是我国首个系统化旧码头改造项目,需求将已完结历史使命的传统煤炭、矿石码头换代晋级,使之成为继洋山深水港区后上海第二个“超大型、智慧型、生态型”的集装箱港口。
项目团队在工程前期进行了很多的勘测测算,区分出有类似结构的独自作业区,终究确认有30%的旧码头方桩、防撞钢管桩、老引桥上部结构等需撤除或重建。但废料混凝土达6万多立方米,光外运处置费就需300多万元。
项目总工韩振飞提出:“岸线邻近的引堤填筑量大,且对资料要求较低,能够将拆下来的修建废物用在那。”
按此思路,将码头引桥和陆域堆场撤除的混凝土梁、板、桩、块会集破碎,用于填筑新建引堤的路途路床和路基,通过碾压密实后再进行后续施工,混凝土“零废料”方案成功施行。
在工程加快推动过程中,旧结构的撤除速度不足以满意填筑速度,项目团队方案将旧煤炭堆场开挖的很多土方予以补缺。不过,“土质剖析陈述”确定此类土方为上海原始地貌的松懈山皮土,系岩石风化掉落的不良土,稳定性差,不能直接作为路基填筑资料。
团队成员突发奇想:“可将山皮土用袋装的方法来进行包裹,下降其松懈性,进步其承载力”。经测验,此法契合筑基填埋的承载力规范。但路基填筑需求2.7万立方米的山皮土,需装一万多袋。因袋口小,只能人工手装,装、搬费时又吃力,不如直接买填埋资料。
一天在食堂吃早饭时,项目经理葛锋从厨师包饺子的动作中取得创意:假如仅将山皮土用土工布掩盖半包裹,就像包饺子不掐边,不光能够省去装袋的时刻人力,用挖土机就能够快速、大面积操作,并且还能重复使用维护混凝土时剩余的土工布。
经技术人员重复测算,证明“半包裹”的山皮土承载力悉数契合要求。如此“再使用”的山皮土让引堤建造再次跑出“加快度”。
罗泾集装箱码头改造项目开工以来未运出一立方米的废料,其绿色施工理念得到业界认可,本年取得了“上海市建造工程绿色施工Ⅱ类”奖项。(完)